top of page
搜尋

扣人心弦的「寓言」藝術(下)

作家相片: Hugo MokHugo Mok

已更新:2019年5月3日

Art Basel Hong Kong 2019


束縛

法國精神分析學家 — 雅各·拉岡曾經提出嬰兒會從照鏡子中產生自戀的認同,把鏡像內化成一個理想的自我,從而被虛假的自我影像俘虜,這時期稱之為「鏡像階段」(Mirror Stage)。台灣攝影師Su Misu涉獵於LGBTQ及BDSM等少數議題,也對「人工」、「非自然」的身體構造保有想法,藉由攝影來表達真實與虛幻之間的拉扯。

Su Misu, "ihategoodbye", 2016

「IHATEGOODBYE」字面意思為「我討厭再見」,Misu把靜態影像比喻為過去的錯誤,重新凝視自己所拍攝的人和事物。以虛像反映真實,借鑒拉岡的鏡像理論,拍照像照鏡子般想像自己的誤認,但往往比不上流動中的真實。

FROM SU MISU’S IHATEGOODBYE  IN ART BASEL.





她的作品駁斥了亞洲人保守、順從的刻板印象,把他們描繪成強大、性感的生物。照片跨越了現實與幻想、合成與非自然、過去與現在。反思自己,當下感覺最為真實,那些不堪回首的過去又何苦憶記?每個人都有不可外露的一面,作品中所謂「醜陋」的表象,只是反映出最真確的人心。



 

混沌與希望

Rina Banerjee是一位印度裔的美國藝術家,只看作品不看文字,你可能察覺不到她背後意思,每一件作品既華麗又充滿神秘感, 顏色矚目的對比和素材斷裂的層次更是獨一無二 。在她的雕塑作品裡使用了多種材料,將生物學、工程學、歷史、藝術和科學的知識同文化指向性符號同步融成一體。

"Ground had risen to sprout new plant, uttered first spoken its difference from black black soil toward a white tight sky, a colored sapling winged but bashful gifted a diversity with one sharp bite of chromosomes monstrous as it devoured what it is in air and earth to live again each time different slanted time.", 2013








花、羽毛等帶有生命色彩的裝飾經常出現在Rina Banerjee的作品裏,混合燈泡、塑料等消費社會的殘骸,以超現實的形式在邪惡和美好之間徘徊。有機和無機的物質、微觀和宏觀的世界、現成品和捏造的結構,這一切合併成了一件神秘的雕塑,需要仔細的解讀方能揭示其中的複雜性。Banerjee更受到西方文化和東方傳統的影響,對西藏、喜馬拉雅和印度藝術充滿興趣,難怪她如此癡迷在民族藝術風格中。
















在當今時代,這種不可多得的藝術家實在難得。勇於使用多種材料,相結合後卻沒有一絲違和感。她的作品似乎在講述著過去,也描繪著我們進化的多元視野。









Details in ART BASEL.






黑暗類型的藝術,並不是大眾表面所看到的低俗、陰森與詭異。在它們的背後,其實充滿著大量引人深思的信息。在這充斥著快餐文化的時代,靜下來,細味這些「寓言」藝術品,或許你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



37 次查看0 則留言

Kommentare


  • White Facebook Icon
  • White Instagram Icon

© 2023 by Annie Branson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